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
瑞典文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
1786年4月5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文学院限定由十八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只到近些年来才有根本改变。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
委员会成员
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对评选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往往是评委主席和文学院常务秘书,前者负责初选,后者负责决选。一般情况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得主是15名院士选出的。
2012年
莫言(1955-),中国作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入在一起。
《蛙》莫言
本书为莫言于2002年动笔,又于2007年重起炉灶,完成于200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主要以在高密东北乡从事了一生妇科医生的“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新中国几十年来波澜壮阔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
莫言自谓,《蛙》这部小说是对自己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的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千只鹤》[日]川端康成
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日本文学巅峰之作,大师经典名作,川端康成的作品笼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余华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奖文学授奖辞
1957年
阿贝尔·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
获奖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作,更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一位寻常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杀人案,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小说阐述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生活中人类社会的荒诞和陌生感导致个体的绝望与虚无,并通过平静地记述一个小人物被司法机关“妖魔化”的整个过程,深刻地讽刺了现代法律的虚伪和愚弄的实质。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记者、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
获奖理由: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法国作家,代表作《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星形广场》
获奖理由: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
《暗店街》[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讲述失忆主人公居依•罗朗不断追逐自己的过去,最终寻而未果,陷入迷茫的遭遇。在寻找过程中书中出现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二是记忆混乱表现出的似是而非,两者都指向一个问题:人在现实中能否把握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