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已成为中国图书界的重要奖项之一。
它以“文化津梁”为寓意,以开放、包容、共享为理念,旨在表彰那些兼具知识性、思想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好书,让阅读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用智慧、热血乃至生命改写着国家的命运。
他们可能是思想家、战士,也可能是知识分子、普通民众。
本期,让我们走进「文津图书奖中国近现代史佳作」。在这里,个人选择与历史洪流交汇,个体前程与家国命运相连。
我们将从中感受到历史书写的多维力量: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既是过去的,又在照亮当下。
寻路:黑暗中的星火
百廿年前,风雨如晦,贫弱的中国任人欺凌。
“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萦绕在每位爱国者心头。
立宪与改良的思潮激烈碰撞,却始终未能照亮民族前路。
从清末改良幻灭到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从五四风雷到建党伟业,历史学家刘统在《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中,将镜头对准了这“寻路三十年”。
书中,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如何在工人运动中点燃。
然而,在此之前,爱国者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索与尝试?他们在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又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
让我们循着这个线索,走进20世纪前期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豆瓣:8.5
2020年度“中国好书”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作者:刘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抗战:山河血泪与英雄史诗
十四年抗战,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血火征程。
中国文艺奖章荣誉奖章获得者齐邦媛教授记录下那个还未远去的时代:
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废墟的悲痛;台儿庄大捷的喜悦;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其坚毅面庞如在眼前……
“中国不亡,有我!”
铁骨铮铮的校训,映照出青年于绝境中守护文明星火的坚韧。
这部“跨海之书”,从东北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写出一个悲壮的时代和它最有骨气的国民。
战火可摧城墙,却难灭精神的根脉。
第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巨流河》
豆瓣:8.6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作者:齐邦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6-03
“我们热爱和平,并不热爱战争,但忘战必危。”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整个战争局势。
它就是滇西会战中的松山战役,号称“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攻坚战”。
中国研究松山战役第一人余戈以“十战松山”为脉络,逐日记录6月4日至9月7日的战斗进程,涵盖战术部署、武器对比、坑道爆破、官兵生存状态等细节,并穿插对指挥得失、中日士兵战斗精神的深度剖析。
“一寸山河一寸血。”
作者以冷峻笔锋凿开历史沉岩,让我们听见“松山每一寸土壤中的枪弹回响”,看见勋章背后千万将士的浴血奋战。
第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1944:松山战役笔记》
豆瓣:9.2
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作者:余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4
铸盾:冷战时局下的自力更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被冷战铁幕笼罩。
新生的共和国多次面临美苏两个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
在近代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坚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
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发展核武器。
荣正通所著的《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全景式解密这段“绝地攻关”的历史:苏联专家撤离后的技术空白、燕山山脉“十七号工地”的隐秘故事、算盘与手摇计算机的“土法奇迹”……
在那个衣食尚匮的年代,一群科研工作者们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为国铸盾,最终换得1964年罗布泊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豆瓣:8.3
2024年度“中国好书”
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主审
作者:荣正通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6
从“寻路”到“铸盾”,一个民族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舵,其历程何其艰辛。
读史虽未必预见未来,却足以让我们在时代变局中,握紧一条贯穿百年的精神缆绳,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