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一本经典好书,被故事本身吸引,为情节和人物着迷。多年后重读,却常感惊讶:同样的文字,竟能读出过去未曾体会的深意。人物的选择、故事的走向,背后有了更复杂的缘由。随着时间的变化,这本书依旧还是原来的那本书,我们早已不是当初的心境。常读常新,经典好书的每一次阅读,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收获。一起来重读这些经典文学,发现“新意”。
《红楼梦》
年少初读《红楼梦》,目光总会被“木石前盟”的缠绵与破碎的爱情牵动。黛玉葬花,宝玉摔玉,宝钗扑蝶……这些诗意的画面,构成我们对“爱情悲剧”稚嫩的理解。
重读方知那凄美的爱情,不过是漂在封建末世之上的一层浮萍,背后其实是一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观园,以及它所象征的僵化腐朽的社会。
《唐诗三百首》
年少初读《唐诗三百首》,它更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背诵全文。“落叶满长安”的意象显得遥不可及,“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喟叹也难以触摸其深意,诗句的深奥难懂更令人望而生畏。
重读方知,手中翻阅的薄薄书页,浓缩的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寥寥几句诗歌彰显出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其中晦涩难懂的文字,此刻如晨钟暮鼓,声声叩击心灵。
《骆驼祥子》
年少初读《骆驼祥子》,我们看到一位勤劳坚韧的底层车夫,怀揣着最朴素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像骆驼一样负重前行,执着地拉着他的洋车与希望。
重读方知祥子那场轰轰烈烈的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梦碎。经历军阀抢车、侦探勒索、虎妞难产种种磨难,梦想终被吞噬,读完只余对他三起三落的叹息。
《飘》
年少初读《飘》,斯佳丽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任性、自私、傲慢、精明且目的性极强的女人。她周旋于男人之间,为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利用他人,不择手段。
重读方知,当撕掉“恋爱脑”标签,斯佳丽在乱世烽火下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和务实主义,在绝境中誓不低头的坚韧性格,让这位不完美的女性绽放出耀眼的光彩。